上海刑事辩护律师 诈骗经济犯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及死刑案件刑事辩护律师 上海刑辩律师法施于人,虽小必慎!       上海刑事辩护律师

        在法律与心理学交织的复杂领域,被催眠后杀人这一特殊情形必然会引发深刻的罪责思考。这不仅挑战着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更考验着司法实践对复杂人性与行为动因的理解和判断。

        从犯罪构成的基本框架出发,判断被催眠后杀人是否构成犯罪,需审视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客观方面这四个关键要素。

        在通常情况下,故意杀人罪要求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存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且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这一犯罪客体。若被催眠者在实施杀人行为时,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辨认和控制能力,那么其行为有可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例如,若能证明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仍可对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一定认知,且在潜意识中存在杀人的故意动机,尽管受到催眠影响,但并非完全丧失自主意识,此时,基于其行为对他人生命权的侵害,构成故意杀人罪是合理的推断。

        然而,当被催眠者处于深度催眠状态,完全丧失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时,情况则变得截然不同。在这种状态下,被催眠者犹如被操纵的“木偶”,其行为并非源于自身的意志和意愿。从刑事责任能力角度看,刑法中对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有明确规定,此类人员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后,不负刑事责任。被催眠者在深度催眠下完全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掌控,类似于精神病人发病时的无责任能力状态。在此情形下,要求其对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有悖于罪责自负和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原则。因为此时的行为并非其主观意志的体现,客观上虽实施了杀人行为,但缺乏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观故意或过失要素。

        而对于实施催眠的一方,若其出于恶意,利用催眠手段迫使被催眠者实施杀人行为,实施催眠者则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这是因为实施催眠者主观上具有通过操纵他人来实现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将被催眠者作为犯罪工具加以利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例如,实施催眠者为达到个人报复目的,精心策划对无辜者的谋杀,通过催眠控制他人实施杀人行为,这种情况下,实施催眠者应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判断被催眠后杀人的罪责归属,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对被催眠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和意识控制程度的科学鉴定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支持,且鉴定结果可能因不同的鉴定方法和专家观点而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实施催眠者的主观故意和操纵行为与被催眠者杀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需要细致的证据审查和逻辑推理。

        被催眠后杀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不能一概而论,需综合考量案件的具体情况,包括被催眠者的意识状态、实施催眠者的主观意图和行为等因素。只有通过严谨的法律分析、科学的鉴定以及全面的证据审查,才能在罪责的迷雾中寻得公正的答案,既维护法律的尊严,又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龚震亚律师,上海刑事辩护律师,电话18301725408回到首页


 

关于我们 About

 

曾任职法院十八年,办理各类案件上千件

业务领域主要涉及刑事诉讼、刑事辩护等

各类刑事案件的辩护

联系方式 Contact

 

Add:浦东新区张杨路707号生命人寿大厦2502室

Tel or wechat:18301725408

E-mail:cherryluoluo@126.com

 


                                                                         

 赣ICP备2022002207号-2 上海刑事辩护律师 诈骗经济犯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及死刑案件刑事辩护律师 上海刑辩律师赣公网安备36020302000091号  

     © 2023上海刑事辩护律师网